嶺南建筑是廣東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載體,建筑工匠是傳承和弘揚嶺南建筑文化的靈魂。為傳承弘揚嶺南建筑文化,復興嶺南建筑傳統建造技藝,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今年五月決定在全省范圍內開展首屆“廣東省傳統建筑名匠”認定工作,并下發《關于開展首屆“廣東省傳統建筑名匠”認定工作的通知》(粵建市函[2016]1276號),要求各地級市配合做好認定申報工作,從熟練掌握嶺南傳統建筑八大技藝,即石雕、磚雕、木雕、灰塑、陶塑、嵌瓷、壁畫、彩畫中一門或多門技藝的工匠中,評選10人,為首屆傳統建筑名匠。
為做好廣州市傳統建筑名匠認定申報工作,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委托我會組織開展申報工作。接到任務后,我會楊家峰會長高度重視,即刻召集秘書處主要領導和各部門負責人,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如何開展“名匠”認定申報工作。楊會長要求秘書處嚴格按照省住建廳和市住建委通知要求,組織符合條件的個人積極申報。
我會秘書處隨即在廣州市全市范圍內展開名匠申報工作,廣泛動員各有關建筑企業、各區建筑業協會和建筑同行們,挖掘身邊掌握嶺南傳統建筑工藝,在建筑行業內具有相當影響力和知名度,并擁有良好口碑的傳統建筑能工巧匠,找到他們所在單位或個人,鼓勵他們申報本次“廣東省傳統建筑名匠”的評選活動。
在申報的幾位能工巧匠當中,既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灰塑”代表性傳承人,又有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磚雕”代表性傳承人。廣州的一些歷史文化古建筑修繕和知名的嶺南建筑代表中,都可以看到他們的精湛技藝和優秀作品。
最終,經廣州市住建委初審、省專家委員會評審、網上公示等程序,確定9人為首屆“廣東省傳統建筑名匠”。我會推薦的何世良、邵成村兩位“磚雕”、“灰塑”技藝大師獲此殊榮。
10月24日,由市建委聯絡多家媒體,我會牽頭組織,對我會申報的“磚雕”大師何世良、“灰塑”大師邵成村進行采訪。參與采訪的有廣東電視臺、廣州電視臺、廣州日報、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廣東建設報、信息時報、廣州電臺等多家媒體。我們分別來到坐落在番禺沙灣的何世良工作室和陳家祠,聽兩位大師講解灰塑和磚雕的歷史文化背景,發展歷程以及制作工藝和材料等,最后,兩位大師也表達了他們對技藝傳承的觀點和做法。近距離接觸兩位大師和作品,我們不僅可以體會到嶺南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深刻的感受到工匠們頑強地讓嶺南建筑技藝“活下去”的堅持和決心。
通過此次評選和采訪我們深刻的認識到,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有關部門和行業要重視和加強對嶺南建筑傳統營造技藝的發掘和保護,積極發揮傳統建筑名匠在傳承弘揚嶺南傳統建筑文化的作用,鼓勵更多傳統建筑工匠進一步提高技藝水平,不斷總結經驗、多出精品工程,為復興嶺南建筑傳統建筑技藝做出更大貢獻。
”磚雕“大師何世良和他的作品
何世良”磚雕“作品
”灰塑“大師邵成村現場解說”灰塑“材料
陳家祠瓦檐上的”灰塑“